虚假诉讼不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且扰乱诉讼秩序、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司法公信力,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近年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民检察院坚持“在监督中办案、在办案中监督”,着力破解虚假诉讼隐蔽性强、监督线索发现难查办难等虚假诉讼监督难题,切实维护司法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022年以来,共排摸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线索21条,立案审查6件,提请抗诉1件,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两份,均获法院改判;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3条,其中有两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宁县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热线、“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完善线索发现和甄别机制;联合县人民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建立线索移送机制,使“套路贷”、金融“逃废债”等刑事案件成为发现虚假诉讼监督线索的重要来源;依托虚假诉讼监督模型,精准碰撞比对法院民间借贷案件与本院刑事案件数据,从中高效识别嫌疑线索10余条。
在侯某某与高某某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监督案中,办案检察官坚持“对事监督”与“对人监督”并重,通过调阅关联刑事卷宗、询问关键证人,查明侯某某债权早已转让清偿,高某某却隐瞒事实提起诉讼。检察机关果断提请抗诉纠错,将高某某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最终,错误判决被依法撤销,高某某因虚假诉讼罪获刑一年。
检察监督不仅在于发现与纠错,更要注重后续跟踪问效。针对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会宁县检察院依法及时提出抗诉,坚守公正司法底线;针对审判程序中的违法情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限期整改到位;针对涉嫌犯罪人员,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杨某某、王某某赌债纠纷案中,从受理线索到法院作出再审裁定仅用时5个月,迅速纠正了将非法赌债伪装成普通借贷的错误裁判。
打击虚假诉讼,既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为此,会宁县检察院探索建立“制度约束+平台协同+多元共治”的长效治理机制,打破刑事执行、民事行政、控告申诉等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各部门在线索共享、案件移送、联合调查等方面高效协同。同时,与法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统一司法尺度,共同破解监督难题;联合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建立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联动衔接工作机制,织牢织密全链条“司法防护网”。
该院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定期组织检察干警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通过发放普法宣传手册、剖析典型案例等方式,让群众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认识到虚假诉讼的危害。同时,定期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工作动态、法规解读,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最大限度预防和遏制虚假诉讼。
王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