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4/9/23 9:11:05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罐罐茶调解室”一杯清茶解开心中“千千结”,扎根基层的“土豆法庭”法官心中有路、腿上有劲、眼中有光,“千年药乡”“黄芪法庭”将法律服务送到最贴近群众的地方……
今年以来,甘肃省定西市两级法院坚持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为抓手,主动融入当地特色产业,探索打造了“罐罐茶调解室”以及“黄芪法庭”“土豆法庭”等特色法庭,在预防化解纠纷、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保障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杯清茶”怨气消
“来来来,先尝尝我熬的‘罐罐茶’。”看着坐在对面声称要离婚的小两口,通渭县人民法院“罐罐茶调解室”特邀调解员范顺旦没有马上切入正题,而是递上了两杯清茶。
“我不喝,你们喝吧。”“罐罐茶”有些苦,很多女同志喝不习惯。
“那你老公喝吗?”范顺旦问道。
“他喝呢,每天都要喝一曲。”。这里的“一曲”,是通渭县群众称呼“罐罐茶”的“土话”。
范顺旦是一名退休村干部,在调解家事纠纷上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在他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下,小两口恋爱的甜蜜、柴米油盐的琐碎、抚养孩子的辛苦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娓娓道来,老范还时不时给男方的杯中添上“罐罐茶”。
就这样,在一杯杯“罐罐茶”和一句句的闲聊中,范顺旦引导小两口回忆曾经相爱的美好、共同经历的风雨……最终,双方放下成见,和好如初。
在通渭县,有“通渭人的一天,从一曲罐罐茶开始”之说。范顺旦的这套“罐罐茶诉前调解法”结合地方民俗文化、融合法理人情,屡试不爽。
通过“一杯茶暖人心,二杯茶聊家常,三杯茶述纠纷,四杯茶找根源,五杯茶解火气,六杯茶促和气”,让子女赡养、婆媳纷争、夫妻矛盾等各类矛盾纠纷都在一杯杯“罐罐茶”中烟消云散。
通渭县法院院长徐彦平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县法院首先在李店人民法庭建成全县首家“罐罐茶诉前调解室”,后全面推广至县综治中心和其他5个人民法庭,今年以来已化解各类纠纷118件,小小“茶室”释放出人民调解新活力。
法庭解纷效率高
“太感谢赵法官和法院的工作人员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我们的血汗钱。”近日,老张紧紧握住渭源县人民法院“土豆法庭”法官赵红燕的手说。
老张和其他160多位村民都是当地一家专业合作社的雇员,他们不久前和合作社因劳务关系产生纠纷,涉案标的达65万余元。
因该纠纷关系到众多群众的切身利益,赵红燕第一时间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引导当事人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在赵红燕和特邀调解员耐心释法明理下,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
但看着眼前的调解协议,老张心里还是不放心:“赵法官,你别怪我老汉多嘴,这个协议是达成了,但是它有没有法律效力。”
赵红燕见状,笑着说:“你们要是不放心,就把调解协议做个司法确认,做完司法确认就有法律强制力了。”
最终,该起案件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得以快速化解,劳务费已全部履行到位。
“渭源县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县每年生产脱毒瓶苗、原种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渭源县法院院长李军保介绍,该院积极创建“土豆法庭”,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方法,今年以来共调解涉马铃薯和其他特色产业类案件86件,已督促履行到位31件,助推县域特色产业驶入“快车道”。
主动服务促发展
“法官,你可要给俺老人家做主啊。”来到陇西县人民法院“黄芪法庭”,老人一把拉住年轻干警的衣服,眼里泛着泪花。
坐在暖和的调解室里,老人将事情经过告诉了“黄芪法庭”庭长王向军。
原来,老人的儿子在给同村的汪某烘烤药材时,不慎一氧化碳中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双方就赔偿事宜协商未果,雇主汪某遂陪同老人及其家属、村干部和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一同来到“黄芪法庭”,希望在法庭的主持下解决纠纷。
“事情已经出了,大家心里都不好受,我愿意赔钱。”汪某说道。
王向军一边安抚当事人情绪,一边释明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及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抚慰金等各项费用的赔偿标准。
在法官、村干部及调解员长达4个小时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汪某也当庭将赔偿款支付到位。
陇西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陇西县法院院长李瑞军说,该院主动服务中药材产业发展大局,成立“黄芪法庭”集中审理涉及中药材产业类案件,已通过诉前化解纠纷2412件,调解成功率达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