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司法所成立于2005年,位于定西市安定城区中心地带,办公场所地处街道办事处4楼,占地面积约120㎡,现有工作人员6名,平均年龄44岁,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4人)。近年来,司法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努力发挥司法所在“平安安定”“法治街道”建设中的法治保障作用,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矢志不渝地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在全面推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带动履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连续多年在全市、全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考核评比中位居前列。
高效率完成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 2011年,中华路司法所被甘肃省司法厅命名为“规范化司法所”。2020年,司法所在市、区司法局的指导下,按照《甘肃省司法所建筑外观形象设计及标识规范》的规定要求,投入近5万元,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司法所外观标识规范化改造升级工作。容调解、矫正对象集中教育、矫正宣告、公共法律服务、会议功能一体的办公大厅、普法宣传室、个人调解工作室、资料室、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室、谈话室等设置合理、标识规范、内务整洁、功能齐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扫描复印一体机、资料柜、录音笔、执法记录仪、录像、照相机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司法行政信息管理平台、甘肃省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全国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人民调解应用网络业务平台运行正常,业务数据、工作信息及时录入、实时上传,数据真实、准确无误。 高规格推动司法所队伍建设正规化 司法所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遵照“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的目标要求,坚持把提升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以政治引领能力建设为根本,以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以专业化能力提升为核心。一是加强学习提素质。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司法所通过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即学党史比政治素养、学专业比履职能力、学廉政比干净担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干部队伍朝着正规化、专业化方向不断进步。仅2021年,全所工作人员开展心得交流3场(次),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活动、十九届六中全会学习研讨活动各1场,平均每人书写党史学习笔记2万字,法律业务学习笔记2万字,书写心得体会2篇。二是典型带动促争先。郭洁同志坚守在基层司法行政战线20余年,是安定区选树的司法行政工作先进模范。司法所工作人员自觉向身边的先进典型看齐,学先进当先进,近三年,已有5名同志在司法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各项评选中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抗疫工作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表彰。不仅如此,司法所工作人员还能够主动克服业务专长的缺憾,主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成为基层司法行政岗位的行家里手。三是廉洁勤政树形象。2021年初,司法所有一名工作人员突然收到了一个装着衣物的快递,从快递的分量和包裹的大小判断,应该是一件货真价实的皮草。但是,这位工作人员确定不是自己或者家人购买的,应该是工作对象的赠礼。收到礼物的第三天,工作人员终于收到一条矫正对象马某某发来的微信留言,大概意思是自己即将结束社区矫正了,感谢工作人员对她在矫正期间的照顾和理解,感激之情予以言表。工作人员要求退回时,矫正对象始终不同意。无奈之际,工作人员请来了街道办纪工委的领导,当着矫正对象和全所工作人员的面将衣物退回矫正对象。在平时工作中,逢年过节请吃饭的、赠送礼品的、充电话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华路司法所工作人员均能恪守党规党纪和法律规定予以妥善解决。 高标准推动司法行政业务再上新台阶 (一)创新开展普法宣传。近年来,司法所在街道、社区共培育法律明白人255名、普法志愿者60人,以“法律八进”为抓手,面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七五”“八五”普法期间,司法所指导街道下辖的9个社区全部设置了普法大讲堂,建立了普法学习专柜,同时,建立法治广场1处,法治长廊1处。司法所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普法题材小品《家和万事兴》《找茬》等均受到居民群众的喜爱,与社区联合拍摄的抖音小视频《居住权纠纷》等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传播。通过街道办事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推送普法宣传资料千余条,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把谁执法谁普法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司法所每年都要与街道办事处内设的中心、站(所)一起,走进大街小巷、居民楼院、单位、企业开展公共防疫、消防安全、应急预防、民生保障等内容的普法宣传活动10余次,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逐渐成为老百姓不再陌生的法律。 (二)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司法所全面贯彻《司法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方案》文件及会议精神,探索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开展人民调解的新路子。一是“金字塔”式调解机构已经建成。街道党工委整合综治中心、司法所、街道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力量,在街道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金字塔”式的调解机构,即:塔尖为街道建立的1个“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中心”;第二层为街道、社区分别设置的12个人民调解委员(包含2个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共有人民调解员80名;第三层为每个社区以居民网格为单位,建立的156个矛盾纠纷信息报送及排查调解小组。二是多元化调解机制创新实践。2014年,火车站社区、广厦社区在司法所的指导帮助下,分别设立了“和为贵”劝和组。20余名已经退休、热心公益的老法官、老检察官、老律师、老教师、老党员成为纠纷调解的主力军,在司法所资深调解员的帮助指导下,定西建材路行路难的问题、友谊广场商住小区居民无处停车的问题、千福园小区楼顶漏水的问题、润泽园暖气不热业主不断上访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甘肃法制报》《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三是多措并举化解纠纷取得成效。从矛盾纠纷的来源进行分类,矛盾纠纷大致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该类纠纷大多资料齐全,均可按照上级司法行政单位的要求制作四联单或整理成卷(其中部分案件经过诉前司法确认),2020年司法所上报调解的纠纷104例,2021年上报71例,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100%,履行率100%;第二类为电子民生平台反馈的纠纷、第三类为信访反馈的纠纷,司法所对这两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全部进行甄别和判断,80%以上为匿名反映,经过甄别,答复类的问题和需要调解处理的纠纷基本各占50%,纠纷化解后,经常因为当事人的信息不完整、资料不齐全而无法完成登记或成卷统计。第四类为接受有关单位委派调解的纠纷,随着诉调结合机制的不断完善,郭洁、魏丽东两位调解员同时担任定西市人民法院、安定区人民法院的特邀调解员,他们多次参加法院诉前调解工作。坚持依靠群众,按照矛盾纠纷“全面排查、及时介入、依法调处、就地化解”的要求,做到“苗头问题早消化,重点对象早转化,敏感时期早预防,矛盾纠纷早处理”,发挥了基层司法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最终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 (三)依法开展矫正帮教。司法所坚持发动群众,按照“立足社区、社会参与、矫正修心、融入社会”的要求,依法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和对刑释解矫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街道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工、青、妇群团组织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更好地发挥了矫正帮教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马某某(女)曾因贩毒罪被判处11年有期徒刑,由于身患心脏病、肝病等监外服刑。社区矫正初期,马某某无法面对自己离婚、判刑、患病的重重压力,经常以泪洗面,情绪低落。司法所工作人员针对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专门的矫正方案,对她开展针对性矫正工作,短短1个月时间,帮她联系了医生治疗疾病,联系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她做心理辅导,司法所、妇联、民政站共同努力将她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多方协调,为她解决了高昂的医疗费。当她刑期届满宣告解除社区矫正时,她给司法所工作人员带来了家里果树上结的大杏子,并深深地鞠了一躬。常言道:“浇树浇根、育人育心”,中华路司法所一贯坚持帮教重实效、帮教讲长效,矫正帮教效果显著。2021年秋天,新冠病毒再次侵袭兰州,周边地区掀起全民抗疫热潮,中华路司法所在矫的25名矫正对象自发捐赠抗疫物资合计价值14000余元,到值守点参与值守15人(次),为值守点配送食品、餐食价值2万余元,安定融媒体等多家媒体以“爱心人士”助力抗疫进行了专题报道。 强基固本行致远,凝心聚力担使命。多年来,中华路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强素质,紧盯目标不放松,从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入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动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了基层司法所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