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模范践行者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罗莎莎
今年年初,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名基层网格员在日常排查中发现一起长期隐伏的家庭积怨。正在社区干部感到棘手时,沈正华牵头建立的矛盾纠纷线索全要素汇聚机制精准捕捉到这一信息。通过提前介入调解,这起可能激化的矛盾在萌芽阶段得到化解。这样的案例,在沈正华从事20多年政法工作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
作为吴江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吴江区综治中心主任,沈正华坚持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工作实践。他推动建立的矛盾纠纷全要素汇聚机制,自今年以来已精准识别17起未触发警情的隐性纠纷,通过提前介入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
聚焦基层矛盾纠纷防范化解重点工作,沈正华近年来先后承接全市首批矛调中心建设试点、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等重要任务,进一步健全三级“一站式”矛调体系。筹备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组织调研各地经验做法,改造中心建设场地,整合资源力量,重塑工作流程,2023年实现区镇村三级矛调中心全覆盖,总结提炼的“一站式”分级解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2024年进一步推动综治中心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方面规范化,为矛盾化解筑牢了基础平台。
在筑牢平台的基础上,沈正华针对基层矛盾“隐性隐患难发现、线索碎片化”痛点,牵头建立全区矛盾纠纷线索全要素汇聚机制。
为让机制更高效,沈正华突破传统模式,在苏州市率先探索“公调+矛调”“诉调+矛调”联动机制,牵头制定《吴江区邻里纠纷等六种非警务类突出矛盾纠纷联调联处工作机制(试行)》,明确公安移送、矛调承接、部门联动全流程规范,提升化解质效。
推进过程中,沈正华发现婚恋家庭、商业经济等领域纠纷因专业性强、调处难度大,成为制约治理效能的短板。为此,他针对性推动专职调解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打出“培训+激励”组合拳。在他推动下,培育建成了69家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如今,吴江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已成为展示“善治吴江”的一扇窗口,“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在吴江群众中口口相传。
近年来,沈正华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平安建设吴江样板。为了推进工作尽快落实,他和科室同事夜以继日研究工作方案,锚定建设目标,倒排工作时序,编制44个项目的区级“八心工程”,完善394个指标的任务体系,逐指标逐项目分解落实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建立进度跟踪机制,推动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始终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沈正华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理思路、找办法,总能抓住问题关键点。针对“三失一偏”人员矛盾易升级的特点,他推动建立“一人一档、多部门联管”机制,今年以来成功化解多起涉及该类人员的矛盾纠纷,避免激化升级。他还高度关注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推动构建“家校社警”协同的生命安全管理服务机制。
面对基层同志向他反映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沈正华立即察觉到本地某个关键环节可能还存在“肠梗阻”,需要尽快理顺流程、分清责任、形成机制。为此,他多次召集卫健、公安、民政、财政等相关单位,深入开展调研探讨,快速捕捉到问题症结。为尽快解决问题,他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理顺工作流程、健全机制架构,与卫健、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多次深入座谈交流。历时3个月,饱含他大量心血的吴江首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系统性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受到镇村政法综治干部一致好评,有力加强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
类似的“钻研劲”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沈正华紧盯矛盾风险防范化解等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